kenkwok2019-12-20T11:06:09+08:002009年,地處河南的內黃縣提出了打造「中原瓷都」的規劃藍圖。內黃縣與建陶產業經過2年時間的磨合,如今一起迎來了「蜜月期」,2010年9月,內黃縣向外界正式打出了「中原瓷都」的規劃目標。 「對內黃來說,借助陶瓷產業完成了是一個漂亮的亮相。」有關業內人士認為,但其背後則是全國建陶產區一場衝動的擴張運動。 「瓷都」遍地開花 致力於打造「瓷都」的不僅僅是內黃縣,既不是第一個更不是最後一個。業內人士認為,其背後則是全國建陶產區一場衝動的擴張運動。 「現在全國建陶園區佈局很亂,而河南最亂。」河南一業內人士如此評價目前的建陶產業佈局,產業佈局太緊密,像湖南、江西、湖北、河南等地已經暗戰、明戰,「烏煙瘴氣」。就河南範圍而言,與內黃縣分割建陶產業蛋糕的就有臨近的鶴壁市、長葛市,洛陽的汝陽縣、南陽市、平頂山市等也在加緊建陶產業佈局的步伐。最受人關注的是,距離並不遠的汝陽、鶴壁與內黃同時打出了「打造河南最大陶瓷基地」的設想,其彼此間的競爭可想而知。 更頗有意味的是,距離內黃縣70余公里的鶴壁市同樣打出了打造「中國中部陶瓷基地」,與內黃的「中原瓷都」有異曲同工之處。記者在鶴壁市石林陶瓷產業園區陶瓷產業規劃公示上介紹,該園區共規劃面積12.6平方公里,「目標是3年建成60條生產線,5年建設100條生產線,屆時成為中部地區最大的承接沿海地區陶瓷產業轉移的園區,10萬人規模的小城市」。而在鶴壁市有關業內人士看來,有著「中國建陶航母」之稱的新中源陶瓷落戶鶴壁是鶴壁發展陶瓷產業的新起點。廣東新中源陶瓷河南營銷中心總經理助理段朋慶在接受記者採訪時介紹,2009年4月20日新中源集團第10個生產基地鶴壁生產基地奠基,2010年10月17日,新中源陶瓷河南營銷中心展廳開業,標誌著新中源陶瓷進軍中原腹地,以鶴壁基地為中心輻射周邊省份的戰役已全面打響,也意味著鶴壁扛起了發展陶瓷產業的大旗。 「競爭壓力太大了。」一陶瓷工業園區負責人坦言,現在競爭很激烈,與相鄰的陶瓷園區進行招商引資方面的競爭。許多園區面對建陶企業的戰略擴張,產業轉移,中、西部地區都想抓住這個機遇,用盡全身解數吸引客戶。就在汝陽,當地政府一官員坦誠「壓力大,做好再說」,對陶瓷產業的發展與規劃卻拒絕接受採訪。「低調,要保持低調。」該官員對此答復記者。 放眼全國,四川夾江「西部瓷都」、山東羅莊「魯南瓷都」、內蒙古鄂爾多斯「北方瓷都」、河北高邑「江北瓷都」等崛起,更為嚴峻的是,陶瓷產區已經突破了廣東、山東、福建等老產區的局面,安徽、湖北、湖南、陝西、寧夏、廣西等全國各地陶瓷產業園遍地開花。 「除海南省以外,全國各地都有建陶生產線在建。」一業內資深人士對此直言。佛山陶瓷行業協會秘書長尹虹在接受本報記者採訪時如此描述:在2006年以前,我國建築衛生陶瓷的產業格局基本上「三山兩江一海」,事實上建築陶瓷主要集中在佛山、淄博(博山)、晉江、夾江,2006年的全國產量達43億平方米,當時這四地的產量超過全國產量的80%。但在2006年之後,我國建陶產業出現了前所未有的高速發展,連續四年出現兩位數的增長,到2009年全國產量超過64億平方米,增長近50%,而且2010年上半年仍繼續保持著增長。2009年,建陶產品產量增長超過50%的省份有遼寧、江西、湖北、陝西、重慶、河南、湖南、山西等八個省份。「增長最大的省份達到了268%。」尹虹感嘆。 「瓷都」熱的背後 「投資者要積極尋找更多出路,作為地方政府更是將陶瓷產業捧在手中成為香餑餑。」一業內人士分析,其背後折射的則是各地與內黃類似的境況:窮。各地在借助陶瓷產業「東瓷西輸」、「南瓷北移」之際,紛紛承接該產業欲憑借陶瓷的力量改變當地長期以來貧窮的面貌。 以河南省汝陽縣為例,該縣是一個地地道道的農業大縣。汝陽地處豫西伏牛山區,距洛陽市區75公里,資源優勢得天獨厚,發展陶瓷產業所需要的石英砂、粘土等原材料極為豐富。「這些都是縣里的寶貝,可由於縣經濟基礎差、底子薄,加上受以前區位條件等方面的限制,潛在的資源優勢沒有得到充分發揮,經濟發展相對滯後,是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之一。」汝陽縣政府一不願透露姓名的工作人員說,當地職工人均月工資不足1000元。上述人士告訴記者,當初汝陽縣委、縣政府認為,汝陽縣域經濟要實現全面振興,就要進一步依託礦產資源優勢,加大招商引資力度,拉長產業鏈條,走工業主導型的縣域經濟發展道路,陶瓷產業的產業鏈長、經濟效益見效快等也成為其當仁不讓的選擇。 「陶瓷產業的發展,需要較長的上下產業鏈,而且這個產業是一個集群產業,對帶動當地就業,促進當地經濟發展和地方財政收入有積極的作用。」中國建築衛生陶瓷協會秘書長繆斌認為,陶瓷產業在帶動經濟、就業的同時,通過陶瓷產業名片更好地帶動當地知名度,為進一步進行招商引資提供有利條件。 「更多的是一種地方政府行為。」一不願透露姓名的政府官員認為,其背後是建陶產業可以為當地政府官員提供仕途發展的重要政治資本。該官員說,建陶產業與其他行業建設動輒3年或者5年建設速度而言,其建設快、見效快,在當地一屆政府任期內就可以看到實實在在的經濟效益。而這一觀點已有了更多成功的的樣本:江西省高安市(縣級市)原市委書記調任江西省景德鎮市常務副市長、湖北省蘄春縣原書記調任一地級市市委常委、遼寧省法庫原縣委書記調任瀋陽市一重要部門一把手、四川省夾江縣縣委書記也將調任一地級城市主要領導…… 也許正是看好建陶產業帶來了實實在在的經濟效益以及其背後的政治優勢,全國許多地方政府成為建陶產業的「粉絲」,熱衷於打造「瓷都」也成為一種理所當然。 建陶業高效益與風險同在10月底的汝陽,天一直陰沈沈的,讓人感到壓抑。 而此時更為壓抑的則是當地的陶瓷企業負責人。「現在國家節能減排壓力大,對當地企業限電、限產要求非常嚴格。」當地一家陶瓷企業負責人向記者透露,陶瓷企業作為高耗能企業是節能減排的重點,自己的企業剛剛步入建設、生產軌道就遇到了讓人頭疼的情況。 「現在只有強盛陶瓷還在正常運轉。」這名企業負責人向記者介紹,目前在國家節能減排壓力下,當地正在對企業進行限電生產,作為高耗能、耗電量大的建陶產業是限電的重點產業,其他陶瓷企業有的目前還沒有投產,而有的剛剛投產就要面臨停產的命運。該人士介紹,汝陽陶瓷產業在發展、建設初期就受到了外界的關注與質疑,多次因環保等問題被媒體曝光。這一說法得到了汝陽縣委宣傳部有關人士的印證。該官員告訴記者,有些媒體前來表示對汝陽發展陶瓷產業感興趣,要進行報道,隨後就出現環保、節能等負面報道,汝陽現在對媒體採訪非常謹慎。 而在鶴壁,建陶產業發展面臨的局面也不輕鬆。11月10日,記者前往鶴壁市石林陶瓷產業園區採訪,該園區黨工委委員、管委會副主任霍林河直接拒絕了記者的採訪。「園區陶瓷產業因為環保、土地審批等好多問題被媒體曝光過,所以政府部門對媒體都很小心。」一當地人士向記者透露。記者瞭解到,早在2010年4月,有中央級媒體就以「河南鶴壁陶瓷工業園佔地「懸疑」」為題報道了該園區建設中涉及到的土地問題。該報道中稱,園區用地皆以租用的方式佔用農民的承包田,租金分年支付給村民,該市山城區石林鄉王莊村、黑家崗村東馬村、西馬村、東石林村等10個行政村數千畝耕地將面臨消失。在該媒體報道中調查,國務院辦公廳於2003年7月18日下發了《國務院辦公廳關於暫停審批各類開發區的通知》(國辦發明電[2003]30號),要求「自本通知下發之日起,各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和國務院有關部門,一律暫停審批新設立和擴建各類開發區。」2003年7月30日,國務院辦公廳又下通知將各類開發區進行了清理整頓,之後國家發改委和國土資源部公佈了整頓後的各類開發區的名單及四至範圍,其中並沒有「鶴壁陶瓷工業園區」的名字,鶴壁市山城區國土分局也沒能提供相關的徵地批文。 無容置疑,作為高污染、高耗能的建陶產業在環保、資源等方面是一個無法回避的事實,「1/2土地,1/3電量,1/6稅收」是業內對淄博建陶業的真實描述。國內一家大型陶瓷企業負責人向記者透露,一個新的陶瓷產區剛剛形成的時候,當地政府給予了寬松的政策環境,產業形成一定規模時才去抓環境等逐步暴露出的問題,但已經形成了無法回避的污染等事實。「最突出的就是土地問題,在這場建陶產區擴張中,當地政府收錢,百姓卻無法直接受益。」該人士向介紹,一家建陶企業佔地一般在1000畝或者2000畝左右,最少的也需要300畝地。 不僅如此,產區間惡性競爭所帶來後果也已經開始顯現。11月15日左右,該產區全部停產,如今比往年提前了1個月的時間。該產業一企業負責人認為,全國建陶產區遍地開花,致使目前產能過大、過剩,法庫產區必然受到影響,「這樣的情況將會影響到明年的市場」,市場情景並不樂觀。 「全國各建陶產區產品銷售都不太理想。」中國建築衛生陶瓷協會秘書長繆斌在接受記者採訪時對此分析,新產區建陶企業創新不足,產品同質化嚴重,致使無序競爭嚴重,激烈的價格戰蔓延整個產業,企業信譽參差不齊。廖斌認為,建陶企業一直面臨著能源等資源枯竭的威脅及當地政府政策變化的負面影響,人民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不願意生活在「高污染、高耗能」的環境中,環保問題更是日趨嚴重。 看來,建陶產業從某種意義上說,也是一個高風險的產業,建設陶瓷產區需要的不僅僅是一時的「衝動」。 建陶產業重新洗牌? 「建陶產業發展迅速,如何健康、持續發展已經擺在我們面前。」中國建築衛生陶瓷協會秘書長繆斌直言,建陶產業各地當地經濟帶來了立竿見影的經濟效益。但作為印象中高耗能、高污染的傳統產業,不得不面臨著土地、環保、各地招商競爭、產品銷售等壓力,而更為迫切的是,如何讓該產業更加規範、健康發展。 上述的佛山陶瓷行業協會秘書長尹虹對此認為,由於物流成本的比重增加,建陶產品市場區域化的特徵越來越明顯,並直接導致了生產製造區域化,同時建陶產業擁有集群性的特徵,但過於集群又易導致環保與能耗的壓力,新的建陶產業格局將全面表現出大範圍的相對分散,小區域的有限集中,也許一地集中100-150條生產線是一個比較合理的規模。在建陶產業進一步發展的過程中,新興建陶產區彼此將在原材料優勢、能源優勢、相關區域優勢等方面的競爭中逐步完善新的建陶產業格局與產業體系,各個建陶產區將完成自身的產業定位,我國建陶產業的可持續發展也將步入一個新的階段,建陶產品製造區域化與產品銷售市場區域化的特徵正在全面形成。尹虹說,在這4年高速發展、擴張的同時,建陶產業格局正在發生著悄然的變化,舊的產業格局正在開始打破,新的產業格局雛形正在逐步形成,然而新的產業體系尚未全面構成,換句話說就是發展的新產業格局打破了舊的產業格局,顯露了建陶產業新格局的一些發展方向,但距穩定的建陶產業新格局的形成還有相當的一段距離,因此新形勢、新格局下的建陶產業與產區發展已經受到行業、政府與陶企的普遍關注。 「2010年我國建陶產業的發展將圍繞著我國建陶產業新格局形成發展而向前邁進。」尹虹向記者描述,目前建陶產業的擴張還在繼續,產業轉移正在逐步到位,新的產業格局雛形已經基本形成,新的產業體系還沒有全面構成,正在不斷發展完善之中。我國建陶產業的新格局是以生產製造區域化、市場銷售區域化為表徵,以成本最小化、利益最大化為實質。在尹虹看來,此時各個新興建陶產區的強弱優劣競爭也將全面展開,面臨的多種困惑或許也將隨之出現。 在繆斌看來,建陶產業迅速發展了30多年,作為集群型產業對落後地區發展有著帶動作用建陶產業佈局區域性是一個趨勢,建陶產業作為資源、能源型產業,附加值低,在工業化低的時候受到歡迎,完成任務後,帶來的隱患也就顯現,企業對此應該擔負最大的責任,對行業發展清晰把握。 「節能減排攸關行業興衰。」繆斌透露,節能減排是建陶企業未來必須走的路子,中國建築陶瓷衛生行業協會將在2011年出台指導性意見,能源與利稅掛鈎的指導意見,把握行業發展動脈,淘汰落後產能。 更有人士認為,建陶產業黃金期早已經過去,更激烈的競爭還在後面,下一步就面臨重新洗牌的時候了。